二瓜當獨生女的夜晚,更有機會近身了解二瓜,其實對她的了解,不見得像她表面表現得那樣
最近去貝貝家玩,貝貝媽媽說自己是舖地毯大王(一種桌遊),可是可能牌抽到得不好一直輸,二瓜童言童語就直接回:「你才不是大王,你是衰女。」
我們聽了都覺得很好笑,回來我又轉述給盲媽聽,結果一旁的二瓜當場大哭。
當下我們以為她是以為我們在生氣,她說了不好的話,立刻跟她解釋,沒有啊,我們覺得很可愛、很好笑(因為以她的年紀怎麼會講出『衰女』這個詞),但她還是不能釋懷。
沒有現場的語言脈絡,沒有一定的理解的人,聽到「你才不是大王,你是衰女。」這句一定會覺得很rude.
過了二天之後,我又問她這個問題。
她說:「她不喜歡被『多講』」(她的意思是傳播、散布)
我聽了之後心裡覺得蠻開心的耶…我也是耶!(那你現在在幹麻?!)
That is 我不喜歡一件事一而再、再而三被傳播、轉述、再製的感覺。
這是一種很可貴而奢侈的厭惡
現代的世代
訊息傳遞,不費吹灰
Log畫面,彈指之間
彎曲事實,輕而易舉
想要控制不log,簡直跟學會log一樣難
當我們看到她耍寶、好笑的時候,理所當然會認為她是喜歡引起注意、喜歡被知道、被看到的。當然往往也會不吝於與親友們分享,但我發現有些時候,她希望事情很快地散布出去,會叫我快點post,有些時候這事件本身可能他們不在意,但有些時候她卻超在意。
有幾個徵狀也有注意到:
媽媽發布可以,盲爺與盲媽散布不行
主動表演類的可以,但是出糗類的不行
講一遍就好,講很多遍不行
另外,她說不行的就不行
有些詞有些話,放在社會的脈絡中,例如具有上對下的威權關係,例如具有社交禮儀必須的場合,童言童語看起來是冒犯而不合禮儀的,但往往我既不會嚴厲斥責也不會加以制止,
也許是因為我有比關係還在乎的事
當然,我也不會說一句:「她只是個孩子啊」打死
我比較好奇的是,這些語言的習得脈絡?什麼場合被應用?使用時她是否真正理解其中的意義?以及最後才是使用後有什麼影響?
對於小孩的語言,都能有同樣的同理與耐心並且正面看待,我認為才是重點
因為我的理解是,這些都是她覺得很放鬆的環境時會脫口說出的話(例如在學校的同學同儕之間就不會)
往往對象是熟悉的「大人」,例如對老師就不會這樣,話脫出口的當下,她顯然覺得彼此是平等的
而這樣看起來直白大條的小孩,其實原來介意被傳播後的感覺
原來我們的無極限里長伯,只想取悅她想取悅的人而已
這點也解釋了,有時候我們不能往往只看到小孩表面的表現。
例如這禮拜盲爺星期一跟我說,二瓜本來前一天要帶企鵝桌遊去星期一的玩具分享日,結果突然又反悔不帶了,可能是怕她帶的玩具最後又沒人玩心裡受傷。
當然這也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但又隔兩天我問她:
她說因為她想去美勞角玩剪紙,最近進了造型剪刀可以剪蝴蝶或是星星,她覺得很好玩。她本來就是一個可以自得其樂的人,甚至需要這樣的break time, 否則下課都被姊姊佔住了,不見得是因為受傷所以自己玩。
所謂社交技巧,在我心裡一直是一種必要之惡的雙面刃,一方面我們既擔心她無法融入同儕;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她習得太好,當她操作自如的時候,行禮得宜時,其實就在與她的童真告別的時候,非常兩難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