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老師,除了雞腿事件,我至少唸過他寫或翻譯的書不下十本。昨天是第一次聽到她演講,主題是談<閱讀與創造力>, 二個小時之內都沒有休息、沒有中斷,足見她的搞威學識淵博,因為看過不少她的書,讓我印象深刻的倒不是特別是內容,而是今天第一次聽到本人的聲音,輕聲細語得跟十八歲的少女沒什麼兩樣。
Useful Brief to me.
1. 創造力的公式:觀察力也就是背景知識能力+形成假說的能力+毅力&毅力用對目的vs方法 →事情一定有其目的跟要解決的問題,先find out出來才有討論的意義
2. 如何快速吸收新知,正確表達訊息→有進有出,不要吃一堆垃圾結果又便秘
3. 經驗是神經連結,有限的生命如何學習無限的知識? 透過閱讀別人的經驗後內化
4. 你的背景知識決定你看到什麼? 對外界訊自的解釋是後天的認知→所以要盡量建立background knowledge database
5. 神經迴路無法自己關掉,神經迴路活化需要時間→所以現在下的功夫還沒開竅,不代表以後不會開竅,大鳥慢啼
6. 想像力受到週圍經驗的限制,創造力的原動力是好奇心→所以要增加經驗值
7. 當別人給你畫框時,反而不易跳出,只要一個人起了個頭,大家就會follow→當自己被框住跟著跳兔子舞的時候要提醒自己
雖然通篇在講如何透過閱讀增加孩子的創造力,不過我覺得也可以拿來提醒自己。
→看來大同小異的內容網上都有紀錄這裡。
以下是根據演講中提到的點而找的延伸閱讀:
1. 原來洪蘭的翻譯被本科批評→這裡
我知道她是主觀意識很強的譯者,舉例來說這本書我覺得很不賴(有再機會再寫brief與心得),還有好老唄黃瑽寧的寫的序,裡面洪蘭根本不止是譯者而常常跳出來導讀。
痴漢說翻譯翻得好不好,有時要本科才知道,普羅人根本沒感覺,只是我覺得至少讀得順,又很清楚地表達了給門外普羅我,很多翻譯書連中文讀起來都不通順,至於夠不夠是看需求,如果是本科,當然會要求得更嚴謹。
2. 遠程聯想測驗 RAT(Remote Association Test)
美國有一個測量創造力很好的方法叫「遠程聯想測驗」RAT(Remote Association Test)給受試者看三個不相干的字,如base、snow、 dance,要受試者盡快想出一個與這三個字都有關係的字。
surprise, line, birthday→party
sea, home, stomach→sick
cookie, sixteen, heart→sweet
有興趣的人可以download這個下來自己做做看測驗,不要先偷看答案,我覺得還蠻有趣的,還蠻難的,因為還是要有用英文思考的基礎,甚至還有出中文版的研究。
3. Gary Larson's Far Side Cartoon
本人長這樣
因為一張倒過來穿褲子露屁股的投影片,讓我對演講中提的這個人感到好奇而查了一下。
發現要找Gary Larson的網上漫畫似乎不太多,但他的畫風讓我聯想到了Dilbert,會是Dilbert的作者嗎?結果發現Gary Larson vs Scott Adams: How Comic Strip Creators Interact With Fans,原來他是個相當保護自己的智慧財產權的人,並且他是在San Francisco Chronicle報紙上連載之後才紅的,所以精準的曝光管道也是很重要。
4. <<吃點子的人>>-劉興欽傳
洪蘭非常推崇這本書。其實我沒看過漫畫阿山哥與大嬸婆,所以去內灣的時候沒有什麼感覺,上網找了一下,突然發現真情部落格有訪問(又是老大的子弟兵),而且部份內容演講有提到,很老派的勵志故事。
我突然想到托黨工的福,我以前也幫賣香灰的畫過漫畫海報賺過暑假零用錢,不過其實畫漫畫還是很難賣錢,最後還是要靠發明專利或是整體文化觀光財賣錢。
5. 黃春明
「台語只要在家庭、生活中學習就好,在學校教,只會增加學生負擔」,「台語只是一種『方言』,不需要書寫,沒有價值」,「鄭良偉教授提倡台語用漢羅寫...洪惟仁教授把我的小說翻成台語漢羅的作品...簡直是不倫不類」 --->講實在話我也同意啊!
再查一下蔣為文的背景。…間接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得到1本《 白話字教科書》,因此開始研究如何「寫台語」,這篇成大台文系的正反討論也很有意思。
看來非常一翻二瞪眼了。
引用與痴漢的討論當結論:「看你對台語的認知是什麼,如果只是一種方言,當然不需要書寫,如果當成一種普世溝通的語言當然要。」
黃可以代表台灣文學之一嗎? 其實應該可以吧!因為他走過的就是台語為體,國語為用的那個年代,所以他的認知是方言,不是因為蔣要搞復興,就否定了他的背景。即是如此,黃當然有他的生長背景,架構出他現在的主張與他所認知的正義,至於是不是代表台灣文學正確的路,又是可以再討論的了。」
這幾個在演講中創意代表的例子都很藍領,還有成千上萬的例子…嗯…我想洪想下的conclusion是「窮酸比較能激發創意,困冏比較能激發鬥志。」,雖然我不見得同意其中的例子與邏輯(你知道的嘛,舉例本身就很容易犯類比的謬誤),但是我願意catch住我在最前面的brief中所要表達的精神,that's what's meaningful to me.
其實聽完演講我的感想是,我對他們的專業無庸置疑。但是常常跨界後所累之罵名會讓我confuse when doing judgment.即使我也同意。而這些應該都要切割開來看,人的面向才會變得比較完整,甚至依你的preferability去回想脈絡,尤其是當我們從一堆間接的、片斷的資訊中,試著挑骨頭而常常忘了吃雞蛋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