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好與一位同事聊到,晚上都會想出門,出門回來後就會把西瓜搞得太累,沒洗澡又睡不好→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

同事說:「周末在出去就好啦!」事實是,周末已經都待在外面了。

一直覺得自己有「空白焦慮症」,這種症頭隨著上班族愈來愈老鳥,人卻愈來愈微言輕的工作後,愈發嚴重。

如果以畫來說,就是山水不留白;以ipod來說,就是要一小時耳朵飽覽各種歌曲,以聊天來說,就是中間不能冷場;以工作來說,就是中間不能有待業,以變形金鋼來說;就是不需要Sam與他的families 多嘴的文戲,於是:

@working 空白的時間,就會不斷的 surfing.

@帶西瓜的時間,就會不斷地想 go outdoor. 其實這是一種補償心態,假如這件事你覺得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那麼你就會想找別的事來提高時間的使用率

以這兩件事的combination來看,最後就會變成朝向「以時間找出活動、然後以活動填滿時間」的無限迴圈。從西瓜兩個月出關以來,除了去宜蘭的那個周末他有與老唄,兩人相依為命地待在家裡沙發上打盹之外,從來沒有一個weekend 是可以輕鬆在家過著聽聽音樂、上上網、唸唸書這種輕快舒服的日子。

這是由務實不囉嗦的盲爺與患有空白焦慮症的我所共同打造的結果。註*

   註:記得我剛開始還會提議「兩人帶本書到咖啡廳或是速食店假掰裝文青」或是「兩人每週交換讀物然後討論心得」但是隨著帶的書的差異性,例如盲爺的書標類型永遠是「如何xxoo的快速途徑」(xxoo可代入任何實用性目的,例如創業、魔術、運彩…),而我的書永遠是絕對是人生絕對直接用不到的「思辯、哲學、社會、經濟…之類」,我們很快就知道交換書這是件愚蠢到家的事。

就像有時候晚上難得離開西瓜、放風的時間,到了書店,卻仍離不開西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找為什麼嬰兒晚上不睡覺的答案,開始吃副食品了就找副食品的書,甚至為了將來以後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做準備。

這樣聽來好像沒什麼不對,但是漸漸就發現塞進來了很多東西,有的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有的並不是那麼需要,有的需要則是被創造,漸漸開始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或是創造了非常遙不可及的目標。

這些都是在人定勝天的意志下所擠出來的想法。我現在想反問:「我想要什麼樣的結果,我興趣什麼樣的東西,我目前能做到什麼」

然後去做什麼樣的事。

例如,我想要重溫肢體伸展的舒暢,我應該開始游泳。那我要怎麼在有西瓜的前提下找到機會游泳呢?一則是帶他去,不然就是找到支援系統然後開溜。

又如,我想要西瓜作息穩定,那我就要很堅持地規律地操作下去,而不是今天放大床、明天讓他大哭,或是依照老娘今晚想去哪玩就硬帶他去。

再如,我希望我的surfing是更快速、更目標性地完成,那就不要一直follow 別人的生活方式、留連路上的小花小草。

咳咳,最後要假正經一下。當我讀到什麼是耍弄文字的俏皮札記時,我心驚/心虛了一下,這不是說我嗎?

什麼是閃現智慧的沉思錄?什麼是耍弄文字的俏皮札記?能指點你看透每一朵烏雲都是鑲有金邊的,那是「沉思的智慧」;只能讓你感覺到一點快雨時晴的爽氣的,那是「耍弄文字的俏皮」。沉思是有益的主食,吃再多也無妨;俏皮是無害的零嘴,再好,一次最多只能吃二十四口!(頁213)

引自這裡 (因為最近看到與西瓜一樣有大腦門的馬林魚寶齋的林小寶與林北,然後又看到盲爺的王品的敢拼、能賺、愛玩原來就是馬林魚林北採訪撰文,認識林北先於傅月庵,我果然是假文青)

我希望以後,拿掉多餘的雜草後,做任何事的當下都能enjoy,並且能夠專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watermelonilov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