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個公視的紀錄片-產房,這是一個關於軟絲復育的紀錄片。

http://tw.myblog.yahoo.com/msp-erg/article?mid=140&prev=158&next=136

 

之前就有聽過基隆阿姨說東北角有人在丟竹叢復育,沒到過海底不會注意這樣的事,接觸潛水的過才知道臺灣濫補的情形有多嚴重。

 

從事海洋生態復育工作的郭道仁帶領一群人一起在東北角、澎湖、綠島等地投竹叢,為軟絲蓋社區,從一開始到山林裡砍竹子,綁牢、移動、下水,像個建商一樣,時時下水關心自己的房子賣得好不好,軟絲捧不捧場,或是會不會有些魚把這當休息站,過來喝杯茶,從紀錄片中看出這群執著的人的無私奉獻,

 

豪華產房

一開始以為那一群巴在竹子上的白色的條狀物就是軟絲(唉!真是沒吃過豬也應該看過豬走路,突然想起明明家裡常買現曬過的軟絲在烤來吃,怎麼忘了。),不過我以為那是軟絲小時候,後來才知道那是它的卵團,一團裡面有好幾條,每一件裡面有好幾個,一人一間的獨棟別墅,真是豪華!一小軟絲是有豹紋的耶,真酷!不過,片中有一個研究員說軟絲對人類最大的貢獻除了吃以外,就是神經傳導的研究,

 

人工漁礁

以前一直以為人工漁礁只要丟下去,魚就會過來,不過應該也要是有機體才對,沒想到紀錄片裡在海底出現很多奇怪的東西,水泥塊、電線桿、還有廢軍艦,

漁業署認為以前到現在一直丟下去,漁民也都沒有聲音,代表確實能為漁民帶來經濟漁獲,所以就認為經濟與生態是不能共生,不過光想一個大船就這樣丟下去,光想珊瑚就被壓死了,沒有珊瑚的海底真的很恐怖。最後郭下的結論是,不管人工漁礁的類型,不是丟沒有用,而是丟前有沒有詳細survey、丟之後有沒有經營管理,否則復育之後就成就獵人或捕撈的箭靶,只會吸引更多的獵捕。

 

遺憾

片中有說到有另一名義工蔡書銘在查看人工漁礁的過程中,而不幸喪生,片尾突然提到這件事,讓我很shock,一是片中開頭的時候還看到他精神奕奕地投入,但是片中又這麼輕描淡寫這件事。只有17-18不是很深,他們不是應該都是經驗很夠的嗎?怎麼會發生這種事,還是工作太投入了沒注意殘氧?片中有提到他是靠海維生的,很辛苦。我當時就覺得怎麼真正的潛水員都好窮啊~反而有錢買設備的都是玩票的,這樣真不公平。也許有人會說,做有什麼用,反正人就是要吃,漁民就是要捕,但是不要忘記了,他們也知道這個道理,但是還是願意做,就是為了要提倡觀念與教育,希望看到的人能夠給予他們支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termelonilov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