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二、三個星期重新學習照顧新生兒以來的感想是:很想問一下為什麼好萊塢的科技不能用來造福新手媽媽呢?
記得去環球影城時,看到以脫口秀的方式解釋電影幕後製作,其中有一個是觀眾上來互動動畫是怎麼模擬人的動作產生的。例如史瑞克、綠巨人、金剛還是魔戒裡的咕嚕,事實上並不會有人長這樣,其實是在人的身上貼上感應貼片,模擬人的動作,然後再做3D後製,在discovery 也常看到這樣的幕後介紹。
在安撫抱搖新生兒方面,除了餐搖椅、搖籃與推車,應該還可以再進化,有其他種選擇。
在抱著二瓜多時突然想到,既然抱著安撫寶寶是必須的,那麼為什麼沒有人工手臂可以幫忙? 而人工手臂只有機器金屬是不夠的,在接觸面上要能夠模擬母親的體溫、體型與皮膚觸感,至於怎麼模擬媽媽的體形? 利用模具的原理復刻出媽媽的胸口,加上適當的人工皮與加溫,在動作面上採用好萊塢電影特效模式,在媽媽安撫時身上貼感應貼面來模擬動作,這兩點加乘之後,就有了如母親般的溫暖的胸口與搖晃的觸感,這樣愛抱多久就抱多久,不想讓baby依賴的媽媽,也可以依哭聲設定安撫的時間與時機。
再更過份一點,可以做上對母乳實感的胸部,裡面可以倒入母乳,還配上媽媽先錄好音的安撫歌謠或音樂。
至於放下床之後,在嬰兒床邊加裝的人工手臂可拍打安撫嬰兒,而且還考慮到使用者模式,也就是依照不同的照顧者或媽媽,有手的大小與手臂的粗細的模式可供選擇,並且一開始要學習記憶媽媽的拍打模式與頻率,使用時機為在喝奶中間驚醒時,從哭聲中感應啟動,幾經使用之後,調整到「最類媽媽安撫模式」。
臉部都可以辦識了,讀取嬰兒嘴部位置的人工塞奶嘴器應該也不難吧,配合拍打啟動時,塞入奶嘴,於停止吸吮時抽出。
這次去LA才發現,大陸二胎以上的新生兒的市場廣大,說到臺灣的零組件代工產業這麼發達,對岸工廠機器手臂應用之廣泛,保2保3的機器手臂不組裝電腦以後變廢柴後,可以考慮轉型做這種依照使用者模式下,照顧新生兒專用之人工手臂。
我的「寶寶哭聲Terminator」,連產品名稱都想好了,就叫Baby Beater Terminator, BB-T X, 搶先T5上市, 一定可以戰勝盲爺的手臂的。
你說,這樣AI(Artifical Intelligence)都做好了,媽媽做什麼? 媽媽先要教AI啊!媽媽要把力氣留在觀察小孩與紀錄小孩,確立出新生兒的習慣與睡眠模式,不然機器一拿來怎麼可能很好用。另外,媽媽還有另外一隻要照顧,這樣才能確保每次親自抱新生兒時都是精神奕奕、充滿母愛地看著小孩,而不是拍打的力道愈來愈大,頻率愈來愈快,但是小孩卻愈哭愈大聲…
中研院還是代工廠,快來找我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