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禮拜因為一咖冰箱讓我的生活飲食有了很大的改變。是的,我開始帶便當。
帶便當之於我小時候是很美好的回憶,那代表職業婦女典獄長早上6:00起來做的愛心,那代表裡面有各種平凡簡單的美好,那代表同學一起吃飯的快樂。曾經何時,出了社會帶便當變成了階級下層,尤其在自家就有六家餐廳可選,到了週五也能開車出去外食,帶便當顯得cheap而不入流。
當然我不是因為這個原因不帶便當,純粹是因為晚餐帶的便當拿到樓下沒有冰箱冰,而這一咖冰箱,又是起因為盲媽「強烈建議」我們買,冰箱說了有半年,但我們一直沒時間買。
深深的感佩盲媽的堅持與執行力,大勝我們年輕人(其實也不年輕了)。
有些人不願意帶有很多的理由,例如其實煮者的食物不好吃、例如微波或是蒸過的口感不佳、例如對某些人中午是重要的社交時間或是外勤不方便炊,以及所在工作場域對自帶便當的整體觀感…這些都不是我的問題,我的問題真的就是在於一咖冰箱而已。
而且這樣發現原來我對乳製品的需求量很大,早上要咖啡下午要茶,都少不了潤滑的乳製品。
這個是一連串的連動性,雖然我一開始就跟盲媽說不要有壓力,有菜就帶,沒有公司也有餐廳,但是第一天出現了炸物麵糊、第二天出現了芋稞蒸肉…,跟煎魚炒菜不一樣,這些都是需要花時間弄的東西,又聯想到了前一陣子雖然有煮但是通常會多一盒盲媽請盲爸外帶的自助餐菜…。
一面擔心造成負擔,但另一方面又開心好像有了些不同。
我剛回來工作的時候,真的超不習慣外食,都覺得口味有下但沒有進去食物裡,吃起來好像都一樣而且往往份量都是吃不完的。但是吃媽媽們的菜就不同,就覺得味道都有進去食物裡而且分明。
經過了一年,味蕾很快就習慣了混濁感。
為了少鹽與低納的人生,外加curves運動,我又必須開始康健人生。
便當與每天一瓶的養肝茶,讓我又有重新被照顧的感覺(其實每天晚餐搭伙明明就是照顧了),雙瓜們的飲食環境一直讓我覺得無後顧之憂就是這樣,當我非常激動地跟盲爺說的時候,他只是說:「有嗎?那好難喝。」
我想起了以前在家時,職業婦女的典獄長下了班還要備料,所以往往是比較晚開飯,當然也比較不可能傳什麼手工料理,現在想起來我最有記憶就是湯類。例如蘿蔔排骨湯、香菇雞湯…這種大塊滾刀丟進去悶等時間就好的湯,或是大家下班晚,等10點人到齊了一鍋的養氣人蔘豬心或是活力黃金蜆精湯。
但無論是現在喝或是當我自己煮的時候,就是煮不出記憶中的甜味。
盲爺為什麼變成無肉不歡控,因為盲媽真的是肉類料理的高手,一餐桌上至少都會有2-3種肉類。
至於對飲食一直都不是很在意的我,能帶給小人什麼樣的食物回憶:嗯…我想…就以造型取勝吧!
我這裡想說的是: 請不要小看在廚房的人或是自己,因為他能帶給人的味覺記憶與身體影響,往往是一輩子的,那是一輩子誰也帶不走與複製不了的回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