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既不是設計師、也不是研發人員也不是工程師,但是基於好奇去聽了公司辦的認知心理學與設計的蔡志浩先生的演講。
UiGathering 台灣使用者設計協會理事長 蔡志浩先生的演講內容,帶給了我全新的觀察事物的角度。
例如公車站牌被鄉民放椅子其實不是公共空間問題,而是大眾運輸問題(就是要等這麼久才要搬張椅子來坐)
例如機車載小孩是因為托育或是經濟問題,而政府不該只是為了安全為理由開罰而不去思考為什麼媽媽要這樣載(之前就跟盲爺討論過這個問題)
例如高鐵票為什麼要反過來讀卡,而且據說五年以來都沒有改變,只有反面的箭頭愈改愈大,那為什麼不把讀卡感應的機器反過來?
例如為什麼高雄人不坐高捷?高捷的買票系統原來是觸控螢幕…
其中有二個例子超激勵我的。
一個是幼兒玩具資訊雲端化的twoddler, 證明我因需求而產生的發想不是天馬行空,是真的有人這樣做這樣的發明啊!雖然有沒有量產、雖然以後的世界可能是兒童楚門秀又是另一回事,
(圖片from here:http://www.apartmenttherapy.com/twoddler-105295)
另一個是日本象印熱水瓶i-pot可以上網。剛聽覺得很蠢,但是解釋了脈絡,日本東京長輩與年輕人分隔兩地,透過喝水的紀錄器,哪天不一樣也可以立刻察覺,重點是這樣的設計是不具侵入性,而且是人性極致溫暖的發展。激勵的原因在於,有天286的社會終究會走到I-OS/Andriod的那天,只是在那之前,你要先挺住不被亂棒打死,先知不是都這樣? 知道原來在地球某個角落這一天都不蠢就覺得很開心(小宇宙內心裡根本住了一個烏托邦學者)
我特別喜歡他在演講中說的:你們不用把我講的都抄下來,但是若我講的有哪個地方會引發你的發想,那記下來:
1. 我覺得他的演說使用的簡報很不學者而是使用者介面導向,以後要朝視覺具象化解釋概念努力。
2. 我希望我能多看到行為考古並且對有關行為考古能多問一點why(尤其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加了很多文字註解的路上標誌說明)
3. 我希望我對人機介面與使用者行為能夠多一點觀察 (原來盲爺平常在餐廳裡愛偷聽、偷看的自以為千里眼順風耳極有意義)
4. 我希望從手邊不滿足的點上面多一點深入的思考、進而從脈絡中發現需求
5. 我希望能夠突破所謂心向(mental set)
6. 我希望能誠實面對自己的感覺,對直覺上不喜歡的設計與感受say no,對自己好一點、找到最適合與舒服的東西,而不是容忍妥協,例如明明很踩腳或跟很高的鞋,卻因為覺得當時非常喜歡或是期待有一天還會有機會穿進去而勉強自己。自己舒服了,才有能量去體驗別人或生活中的感受。
最後一個其實與演講內容無關,但是是像蔡這樣的注意物質細節與人的關連性所帶給我的感受。
以上每個點都很難,尤其是處在處處告訴你impossible/no或視一切理所當然的環境,連想找同好還是partner或是知道資訊的管道都很困難,尤其我又很三分鐘熱度加上一點也不偏執,但至少,從踏出第一步開始,以後我看到什麼異象就隨時po下來討論。
非常巧合地,上個禮拜才聽完演講,周末去「三隻亞洲牛國際會議中心」聽了個說明會,就有機會拜見演講中失敗的電梯案例(上圖,怪點在於一順序很怪,通常這麼多會分二排,不然就旁邊斜手過來要按時怎麼看得清楚,二是背景是黃的,但是亮燈也幾近是黃的),回來後盲爺說上去上廁所的時候發現男生的小便斗是面對面,好怪的設計哦。這不是case 中也有講過的嗎? 怎麼不早說,我超想衝進去拍的,一整個好扼腕哦!!
另外一個巧合是,當蔡說到使用介面的例子的時候,舉了台南鹽水天主教堂的中體西用合併的例子,還因為「帶我去遠方」這部片而聲名大噪。首先是看過這部片的應該沒幾個人吧,另外是這個例子我覺得好熟悉,打開古文觀止一看,原來我在2009年就讀過人家的文章了啊→帶我去遠方這裡, 我竟然沒有聯想起來這件事。當時只是覺得很新奇,但一知半解,所以沒讀進去吧!
參考書目:
l 蔡志浩老師於演講中所提及的書目如下:
- 1. 智慧型手機的心智模式
n 研究生:呂庭慧
n 指導教授:蔡志浩
- 2. 認知心理學在服務體驗工程之運用初探:以高雄捷運為例
n 研究生:沈佳玟
n 指導教授:蔡志浩
- 3. 設計日常生活:如何選擇安全好用的日常生活用品
n 作者:Donald A. Norman
n ISBN:9573259974
- 4. 決定未來的10種人:10種創新,10個未來/你屬於哪一種?
n 作者:Tom Kelley
n ISBN:9789862130506
- 5. 設計思考改造世界
n 作者:Tim Brown
n ISBN:978957083655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