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天看展拼圖心得:

1. 把光折射後的顏色散置在樹與天空,難度格外高,只能靠筆觸方向來蒐尋

2. 拼到死胡同時要後退來看,才能全觀,果然是印象派

3. 最後六片是關鍵,但形狀都對不上,代表當初的有些是錯的,果然堅持到最後才是決勝點

 

剩的留到明天拼,不過,拼圖的質感與色澤真是爛到翻,要不是挑戰兼準備放颱風假,切勿浪費金錢與時間。

 

 

 

又是公司德政,請來的很棒的導讀,介紹這次從故宮博物院引自英國牛津大學阿希墨林博物館的《印象-畢沙羅特展》,涵蓋巴比松畫派、寫實主義、以及印象派,沒有畢沙羅提攜後進,印象派可能不會有這麼蓬勃的發展。

 

畫作如果僅談光影、顏色、構圖、故事、競標,很難讓想有心靈思考的現代人有所共鳴,而進入現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十九世紀,有太多足以思考與省思的面向。

 

然而導讀者有趣的開場白是,將畫作的時代背景與現代媒體的philosophy作類比(就是我最愛的看似沒相關的東西做比喻),非常精準地傳達畫作與時代關注問題之間的密不可分。

 

例如說發生四川大地震,

中央電視臺第一時間的報導是國家如何迅速而有效率地動員與整治,總理第一時間的慰問,以國家的角度像政策宣導一般,強調的是一種普世的價值(這裡與我認知的普世價值不同,應該是 當時「當代」的普世價值”),像當時主流的沙龍畫。

 

如果是臺灣的媒體,往往是一隻麥克風都過去就問:「請問你覺得現在的心情如何?」「房子倒了有什麼感覺?」這其實很像中產印象派,短視而強調當下的感受。

 

如果是NHK,他們的報導往往會長於圖像與結構分析,地震的發生結構與環境的影響,以不同的角度探究問題的本質,就像印象派依著光影與角度的不同詮釋,在不斷在追求一種本質。

 

CNN則是提過兩個專題報導,一個是為什麼身為應該是保護民眾的公共建設,例如醫院與學校,卻是倒塌得最嚴重的?還有地震奪走了許多家庭裡唯一的小孩,也突顯反應了一胎化的問題,這像畢卡索的畫,三眼二嘴,以2D呈現3D,強調「動」的本質。

 

確實,畫與時代並非毫無關連、遙不可及。

 

印象派(1874)來自覺悟對攝影發明後的失勢,相較現在同樣拜光影為師的攝影,同樣紀錄出了許多的印象派般的美景,突然覺得早於攝影前,這些沒有機器、沒有測量、勇於挑戰的印象派的先知們,真是格外厲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watermelonilov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