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意識型態外,看正名的幾個角度

  目的性

提高能見度,名不正則言不順,雖然名正了還是進不了WHO, 雖然名正了還是會被搶國旗,辦美簽也不會就比較順利,但是這是告訴別人 “don’t piss me off, I know who I am”, 我可以不辦美簽,但是我不願意因名不正而言不順。

  「正名的代價太大,所以主張不應該正名,或是預算應該用在其他的地方。」→disagreed

這無異是本末倒置的說法,而且我比較悲觀,預算即便是沒用在正名,也不會用在對的地方。

 

「代價是討論的重點,代價可否量化來討論?」→fair

正名標的物是什麼?1)郵政2)機場3)紀念堂 and so on;需要牽動的是層面是什麼?1)法律2)經濟3)商譽 4)政治;成本類別1)國內行政2)國外法律簽訂。應該先改與國外有關的,再長期慢慢改國內(不過這是異想天開)。除了成本難以一下消化,長期投資成果也很難短期見章,所以應該長期攤提。

 

  「正名手段粗暴、過程簡略」→fair

這不是一件純粹的行政事件,固然很難以一般行政程序處理,但是這時才變為issue進入agenda, 很難讓人不聯想其目的性,不過只要它未成為issue的一天,也就不會進入agenda,而有任何outcome

 

「國族情感的認同與問題核心常常被混為一談」→agreed

代價是爭議,所以方方土說正名要預算無上限地辦下去就欠揍了,徹徹底底地把問題意識型態化;代價也不是爭議,有些人就是老子不爽臺字或是從名字做文章。

 

「正名增加臺灣能見度,但不正名不等於不認同臺灣」→agreed

雖然還是也有其他增加能見度的方法,例如像建仔、昌仔、安仔、義傑仔的發光發熱,不過這是兩條trails,不應混為一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termelonilov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